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大地,民宿,这个曾经被视为“诗和远方”落脚点的业态,正被赋予更深邃、更广阔的使命。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住宿的空间,更日益成为撬动乡村资源、链接城乡互动、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支点。然而,仅仅停留在提供床位和早餐的传统模式,已难以承载这份沉甸甸的期待,也难以在日趋“内卷”的市场中突围。出路在哪里?答案或许就在于“民宿+N”的融合创新思维。

“民宿+N”,这里的“N”代表着无限可能——它可以是研学的课堂,是电商的窗口,是非遗的舞台,是共创农场的田园,是艺术的画廊,是康养的驿站……通过与各种在地资源、新兴业态、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民宿得以突破单一住宿功能,进化为一个多元化、复合型的乡村发展平台,从而真正实现对乡村的深度赋能。这不仅为民宿自身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更为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地文化的传承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云南省旅游民宿行业协会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发展趋势,并将其视为推动云南民宿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协会认为,“民宿+N”模式的探索,绝不能是简单的概念叠加或流于形式的“拉郎配”,而必须以尊重在地文化、惠及当地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进行深度融合与价值共创。协会致力于引导和支持广大会员单位,在“+N”的道路上进行积极、有效、负责任的创新,共同探索云南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民宿+研学”:把乡村变成没有围墙的课堂
想象一下,孩子们不再只是隔着车窗看风景,而是住进乡野的民宿里,清晨跟着农夫去辨认作物,白天在田埂上观察昆虫,夜晚在庭院里仰望星空;或者走进古老的村寨,听非遗传承人讲述民族史诗,亲手体验扎染或制陶的乐趣……这就是“民宿+研学”带来的魅力。
民宿凭借其深入乡村肌理的地理优势和灵活多样的空间特性,天然适合成为研学旅行的基地。它可以是:
自然教育的营地: 依托周边的森林、田野、河流、星空等自然资源,开发动植物观察、农事体验、地质科普、户外探索等课程。
文化体验的课堂: 结合所在地的历史遗迹、民族风情、传统手工艺、乡土建筑等,设计沉浸式的文化学习和体验活动。
劳动实践的基地: 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农耕、园艺、手工制作等劳动中,培养动手能力,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内涵。
“民宿+研学”模式,不仅为民宿带来了更稳定、更具教育意义的客源(尤其是淡季),提升了客单价,更重要的是,它将知识传递与价值塑造融入旅行过程,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第二课堂,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传承人、农技专家、甚至普通村民创造了新的知识变现和就业机会。
云南省旅游民宿行业协会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民宿+研学”模式的规范化、品质化发展。协会认为,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彩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农耕文明,为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协会将协助制定相关服务标准与安全规范,对接优质教育资源,并鼓励民宿主提升自身的课程设计与导师能力,确保研学活动既“有趣”又“有益”,真正实现“寓教于游,寓学于宿”,让乡村成为滋养下一代成长的广阔天地。
民宿不只是歇脚处,更是连接书本与土地、开启认知世界的钥匙。
“民宿+电商”:让“山货”坐上互联网的快车
许多坐落于乡间的民宿,其周边往往隐藏着品质优良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特产品、手工艺品。如何让这些“山货”走出大山,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民宿+电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民宿可以扮演多重角色:
在地产品的“体验店”与“展示窗”: 在民宿的公共空间或客房内,精心陈列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如时令水果、杂粮、蜂蜜、茶叶)、手工艺品(如刺绣、木雕、银饰),让入住的客人能够直观地看到、触摸到、甚至品尝到这些产品的魅力。
信任背书的“代言人”: 民宿主或管家可以利用自身与客人的良好关系和信任度,向客人推荐经过筛选的、品质可靠的本地产品。这种基于熟人关系和真实体验的推荐,往往比冰冷的广告更具说服力。
线上销售的“流量入口”: 通过民宿自身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社群、甚至直播等线上渠道,搭建本地产品的销售平台。入住客人离店后,依然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复购,将一次性的住宿体验延伸为长期的消费连接。
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 民宿可以与当地的农户、合作社、手工艺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帮助他们对接市场需求,甚至在产品包装、品牌故事讲述上提供建议,实现“产销对接”。
“民宿+电商”模式,不仅为民宿增加了额外的收入来源,提升了客户粘性,更重要的是,它打通了乡村优质产品与外部市场的连接通道,直接帮助了当地小农户和手工艺人增收致富,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良性循环。
云南省旅游民宿行业协会积极支持并引导“民宿+电商”模式的健康发展。协会鼓励民宿主在选品时严把质量关,坚持诚信经营,杜绝假冒伪劣。协会可以协助搭建民宿与当地优质农产品基地、非遗工坊等的对接平台,并提供基础的电商运营知识培训,帮助大家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工具,将云南的“好山好水好产品”推广出去,让“流量”真正转化为助农兴农的“能量”。
民宿不仅是风景的入口,也能成为“山货出山”、连接城乡的电商驿站。

“民宿+非遗”:让古老技艺在体验中焕发新生
云南是民族文化的宝库,拥有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然而,许多宝贵的非遗技艺正面临着传承困境。“民宿+非遗”的结合,为这些古老的智慧和技艺提供了一个活态传承与市场转化的新舞台。
民宿可以成为:
非遗技艺的“体验工坊”: 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合作,在民宿内或周边开设体验课程,让客人亲手尝试扎染、制陶、刺绣、木作、东巴文书写、民族乐器演奏等,在动手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非遗文化的“展示空间”: 将非遗元素巧妙地融入民宿的设计、装饰、餐饮、甚至服务流程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例如,用民族绣片做装饰画,提供非遗主题的特色餐点,在特定节日组织相关的民俗表演或讲解。
非遗传承人的“驻地工作室”: 为有需要的非遗传承人提供创作或展示的空间,让客人有机会近距离观摩技艺、与传承人交流互动。
非遗衍生品的“文创商店”: 开发或销售与在地非遗相关的、具有设计感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让客人能够把“文化带回家”。
“民宿+非遗”模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民宿的文化内涵和体验深度,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它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和展示平台,激发了年轻人学习传承的兴趣,让濒危的文化遗产在与市场的互动中得以“活化”与“造血”,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云南省旅游民宿行业协会一直将推动非遗与民宿融合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云南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这是云南民宿打造差异化、提升文化附加值的巨大富矿。协会积极组织会员单位与非遗传承人进行对接交流,鼓励开发高质量的非遗体验产品,并倡导在合作中充分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和知识产权,确保文化传承的本真性与可持续性。协会相信,当古老的非遗遇上现代的民宿,必将碰撞出绚烂的火花,让云南的文化魅力更加深入人心。
民宿不只是居所,更是活态的文化博物馆,让非遗在体验与传承中熠熠生辉。
“民宿+共创农场”:在共享田园中重塑城乡关系
对于久居都市的人们来说,拥有一片自己的田地,体验耕种的乐趣,品尝亲手收获的果实,是一种奢侈的向往。“民宿+共创农场”模式,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它让民宿超越了住宿功能,成为连接城市消费者与乡村土地的情感纽带和共享平台。
常见的模式包括:
农事体验参与: 客人可以在民宿主或农场主的指导下,参与季节性的农事活动,如插秧、除草、采摘、喂养小动物等,体验劳动的乐趣。
土地/作物认养: 客人可以认养一小块土地、一棵果树或一些作物,由农场代为管理,定期收到农产品或可以亲自前来收获。
共享厨房与农场餐厅: 民宿提供共享厨房或开设农场餐厅,使用自产或当地采购的新鲜食材,让客人品尝“从田园到餐桌”的美味,甚至可以参与烹饪过程。
农场会员与社区营造: 建立农场会员制度,定期组织会员活动(如丰收节、农耕课、自然派对),围绕农场形成一个关注健康、热爱自然的社群。
“民宿+共创农场”模式,不仅为民宿带来了稳定的客流(尤其是会员和认养客户)和独特的体验项目,更重要的是,它为当地农户提供了更稳定的销路和更高的附加值(体验服务费、认养费等),促进了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同时也让城市消费者有机会重新认识农业、亲近自然、获得健康的食材和生活方式,重塑了和谐共生的城乡关系。
云南省旅游民宿行业协会看好农旅融合的巨大潜力。协会鼓励有条件的民宿积极探索“+共创农场”模式,并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尊重农民权益、提供真实有趣的农事体验。协会可以为相关项目提供规划咨询、技术指导、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助力打造一批集住宿、体验、教育、康养于一体的、具有云南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或共享农场民宿典范。
民宿不只是乡愁的寄托,更是都市人回归田园、共享耕耘与收获的桥梁。
“民宿+N”的本质:超越边界,价值共生
无论是“+研学”、“+电商”、“+非遗”、“+共创农场”,还是“+艺术”、“+康养”、“+体育”……“民宿+N”的核心,绝非简单的功能叠加或业务拓展,其本质在于:
打破边界,平台赋能: 民宿不再局限于住宿业,而是主动打破行业边界,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开放的平台,链接和赋能周边的各种资源和产业。
深度融合,价值共创: “+N”不是生硬的拼凑,而是要找到民宿核心价值与“N”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度融合,共同创造出1+1>2的新价值。
扎根在地,社区共荣: “+N”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服务于乡村的整体发展,惠及更广泛的在地社区(农民、手艺人、文化传承人等),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的共赢。
长期主义,可持续发展: “+N”模式的成功,需要耐心培育,需要对在地文化和环境的尊重,需要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绝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
贺双全会长也多次提到,“民宿+N”的探索是系统工程,需要智慧、耐心和担当。协会将持续关注并研究国内外先进经验,总结推广云南本土的成功案例,并通过政策建议、标准引导、资源对接、平台搭建等多种方式,为会员单位的“+N”创新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协会坚信,只有那些真正扎根乡村、尊重规律、勇于创新、并致力于价值共创的“民宿+N”模式,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真正为云南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N”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融合的乘法,让民宿成为点亮乡村未来的“超级链接器”。
“民宿+N”,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乡村发展新图景。它证明了民宿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一个休憩之所,更能成为激活乡村沉睡资源、传承在地文化基因、链接城乡互动共赢的强大引擎。
对于每一位民宿经营者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请打开你的视野,跳出“只做住宿”的思维定式,去重新审视你身边的“N”种可能。 你的民宿,可以加上什么?你的热情和资源,最适合与哪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找到那个最适合你的“+N”,并用心去实践它。
云南省旅游民宿行业协会将始终与大家同行,共同探索“民宿+N”的无限可能。我们将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分享前沿资讯,整合优质资源,为大家的创新之路保驾护航。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云南的民宿定能在赋能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